第112章 丝路南道

离开姑臧城不久,苏和便与高力等人碰面。

见着大批军队,还有满满当当的车货,高力、夜满贯等人都要笑傻了。

特别是高力,发现自己又成了高教官后,整个人的气质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。

以往懒散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高力,马上满血复活,成为教官高力。

凉兵们在他的大嗓门下,顿时活跃了起来。

大队人马越过张掖、酒泉,半个月后到达了沙州州府敦煌郡外围。

这一日,孟兆来找苏和,给他带来了一个坏消息。

戍守在敦煌郡的郡守是马太后的嫡系,他拒不接受新凉王张天赐的旨意,为大队人马过境提供方便。

不仅如此,他还将孟兆派去的信使斩杀。

这样,苏和原计划过敦煌从玉门关出境,再取道高昌、车师、焉耆、龟兹、疏勒等国,最后到达大宛国的行程就泡汤了。

两人商议一番,最后决定从阳关出境,绕开敦煌后再返回北道前往大宛国。

为了牵制敦煌郡守,孟兆带领他的一千凉兵就地扎营,同时向姑臧城求援,等待援兵到达后再攻打敦煌郡。

而苏和只能在此与孟兆分开,独自南下。

分别在际,孟兆将苏和等人向南送了又送,直到百里以外,他才与苏和依依惜别。

在苏和临上马时,孟兆忽然爬在了他的马身下,让苏和踩着他的背上马。

苏和大惊,连称使不得。

“苏先生,没什么使不得的,这是当初孟某输了凉州大比就该兑现的诺言,现在才做,还望苏先生不要见怪。”

“嗨!那都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?我早就忘了,孟将军还是请起吧!”

“不可大丈夫一言九鼎,岂可儿戏,先生若是不踩着我的背上马,孟某甘愿长跪于此。”

听了这话,苏和顿时没辙,只能一边抱怨古人死脑筋,一边轻踩孟兆的背上马。

“后会有期!”

“后会有期。”

送苏和上了马,孟兆再无牵挂,催马转身返回。

苏和勒紧马缰,望着身前上百辆大车和几百名车夫心中感叹,来时就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,现在已经有了这么多的牵绊。

如今北风潇潇,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的西行之路了。

阳关,一座滩涂边的小县城。

扼守在凉州通往西域南道的交通要道上。

阳关南北均建有长城,北面直通百十里外的玉门关,南面连接大山。

长城上每隔数十里就会设有烽燧墩台,里面驻扎着数量不等的凉兵。

阳关县城不大,但墙高城坚。城中有三千守军,还有一万县民。这些县民多是凉军的军属和南来北往的游商。

有了新凉王亲自颁发的官文,苏和等人顺利住进了县城里最好的官驿。

刚刚落脚,驻军都尉和县令便亲自来拜见新晋的义王大人,好酒好肉款待自不用多说。

席间,当两人得知苏和等人是要在阳关出境,通过北道前往西域时都大为吃惊。

“义王殿下,您此去西行恐怕难以成行!”

驻军都尉思索了一下,还是将前往西域诸国北道上突发的情况报与苏和。

原来前往西域北道上的第一站高昌国不久前发生了兵变。

之前亲凉州的国王被他的同族兄弟谋杀,新登基的高昌王是由大乌孙国扶持上台。

乌孙国历来与凉州不睦,所以高昌王封闭了国门,北道已断。

听了这个消息,苏和心里咯噔一下。

他千里迢迢好不容易来到阳关,眼见西域就在一墙之隔的地方,忽然有人告诉他西域不能去了,你说他此时的心情能好到哪里?

“两位大人,我听说凉州不是在西域设有长史府吗?高昌动乱,长史府难道坐视不理吗?”

“殿下有所不知,这些年来中原势微,凉州对西域的掌控也大不如前。西域长史府更是年年入不复出,所以基本上是形同虚设。长史府大小官员的俸禄全靠敦煌郡来救济,您说哪还有精力和兵力去管别人家的事情?”

“再说,就算高昌国没有发生内乱,您也不应该在这个时间选择出关!此时北道正是凛冬将至,风暴加上冰雪,我怕您这队伍走不了多远,就得损失大半人畜啊!”

“这……”

苏和闻言,脑袋又大了几圈。

对于西域,他脑袋里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上一世的知识储备。

而在姑臧问的那些官员,也都是没有调查的臆断,所以到了地方就全部抓瞎。

苏和顿觉自己太把上一世的东西当回事儿了。

历史记载不一定就是事实,他竟然在没有再打探清楚情况的前提下,就带了几百人的队伍来到了阳关。

要不是这里的官员人还忠厚,放他们出关,说不定几天后他们就在荒原里冻成冰棍儿了。

“你们……可以走南道……”

就在大家都静默一片的时候,一个操着半生不熟晋话的声音忽然响起。

众人一瞧说话的是苏和在姑臧城买下的那个西域小孩,此时被一大群人盯着,小男孩一下不自在起来。

“南道!南道在哪里?”

“南道离这里不远。”

“殿下,南道是从大沙海中穿行,这条商道已经没落了几十年,很久没人走了。听从那里逃出来的人说,沙海已经吞没了南道的诸国,南道早已不复存在了!”

县令一听小男孩提起南道,更是把头摇的如拨浪鼓,一口否定了这个提议。

“你胡说!南道还在。我的家就在南道上的楼兰,我可以带你们去!”

楼兰一出,苏和顿如打了一针鸡血。

西域诸国在前世最有名的莫过于这个神秘的楼兰国,如果能到那里一探,他就不枉此行了。

“小郎,楼兰国已经灭亡几十年,哪里还有?殿下莫被他诓了,别说以前的楼兰国,就是现在鄯善国也埋在沙子里了!南道要比北道凶险百倍,不可听这胡种一派胡言!”

苏和点点头,谢过两位官员的提醒。

送走他们后,苏和又将那个西域孩子叫入房中仔细询问。

因为他清楚的记得,几百年后的一位唐国高僧,从丝路南道前往天竺取经,这说明南道一直都应存在才对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