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3章 尝到甜头

诸国使臣朝圣完毕已是中午,而后天子宴请四夷。

宴请四夷贡使时,还安排了助兴的乐舞表演。

这些乐舞表演,由教坊司负责,此处所谓教坊,是指管理宫廷音乐、舞蹈、戏曲的官署。

朱元璋只是简单说了几句场面话,便摆驾回宫了。

许青对这种官僚场合十分无感,只顾吃喝,面对前来搭讪公主,也只是‘嗯啊’几声敷衍了事。

其实这些藩属国和大明的人并无太大区别,都是黄皮肤、黑头发,公主们的长相也还凑合,但也仅仅是凑合。

许青吃饱喝足,拍拍屁股也回了家,反正招待外宾都是礼部的事,关他长青王有何关系。

“爸爸~!”

小丫头在柳叶熙的牵着的情况下,已经能走路了,见许青回来,迈着小短腿儿就往他这边‘跑’。

本就走路不稳的她,这一急,跟个不倒翁似的,走两步便向前后左右倾斜,若不是柳叶熙牵着,不知摔了多少跟头了。

许青疾步上前,将她举高高,“想不想爸爸?”

许曦点了点小脑袋瓜,咿咿呀呀的回应着。

发音太难的字她还不会说,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引导,大人的话她基本上都能听懂。

柳叶熙笑问道,“夫君,今日不是诸国使臣面圣的日子吗?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?”

“招待使臣是礼部的事儿,我留在那儿干嘛?”许青在小丫头脸上吧唧一口,“走,爸爸带你抓蝴蝶。”

见父女俩撒欢似的跑向后花园,柳叶熙不禁扶额,花草又要倒霉了。

……

小孩子觉多,许曦玩儿了一个时辰就犯困了,许青将她哄睡后递给柳叶熙。

“我去洗个澡,这天是越来越热了啊!”

柳叶熙理了理小丫头粘在额头上的发丝,轻笑道,“井里给你镇着酸梅汤呢,洗完澡喝点儿降降温。”

“嗯…成。”

许青伸了个懒腰,刚要去洗澡,丫鬟小红迈着小碎步走了来,“王爷,前院来客人了。”

“谁呀?”

“管家说,是沈府来的,人他也不认识。”

“嗯…我知道了。”

许青心里略感疑惑,沈府的人来找他做什么,真要有事也应该是沈万三亲自来才对啊!

许青忙道:“人在哪儿呢?”

“回王爷,正在前院候着呢。”

许青点点头,赶往前院。

老管家做事滴水不漏,并未因对方的身份而有所轻视,礼仪不失,见许青进来这才退了出去。

“小的见过长青王。”

“嗯,起来吧。”许青摆了摆手,来人他见过几面,是沈府的管家。

许青开门见山,“你来找本王,可是为了倭国火器之事?”

沈管家叹服地点点头,“王爷明鉴,老爷让小的来正是为了此事,昨夜,倭国使者上川氏、花柳氏联袂去了沈府,想购得火器制造之法。”

“老爷只是寻了个由头敷衍了事,但两大家族并不打算放弃,一直软磨硬泡。

老爷抽不开身,又恐事情败露便让小的来告知王爷。”

许青微微皱眉,倭国的野心还是一如既往啊!

不过随即一想,倒也能理解,毕竟他们国内不缺制造火器的原料,一直花大钱买,哪有自己造来的省钱、方便。

这时代的火器虽然构造相对简单,但单靠成品就想仿造出来,没有制造火器的经验根本不行,至少短时间不行。

“这两个大名实力如何?”

“回王爷,目前文和势弱,但仍是最强的一支,其次是大岛氏,这位大名原本是文和最得力的大将,在倭国的影响力很大,叛离文和之后迅速发展壮大,如今已经不逊色文和王室多少,这两家势力不及前两位,所以一直抱团。”

许青点了点头,手指一下一下敲着下巴,“大岛氏有无联系过你们?”

“这倒没有,但他的实力较强,所以沈家以火器不足为由,卖给他的火器并不多,所以双方不怎么来往。”

“嗯…”许青沉吟片刻,“火器制造之法是朝廷的机密,不可轻易出售,不过火器价钱嘛,可以相对降低一些。”

想了想,许青开口道,“这样,一次性购买100万两银子可以给他们打八折。”

“八折?”

“就是按火器的价格的八成卖于他们。”

“是,小的记下了。”沈管家点头称是,而后又道,“王爷,老爷说,这两个倭国大名已经对火药的来源有所怀疑。”

许青‘嗯’了一声,表示知道。

对此他早有预料,毕竟对方又不是傻子,沈万三以前从没售卖过的火器,而今却大肆抛售,只要脑子正常都会怀疑。

要知道,在任何朝代私自铸造兵器都是掉脑袋的,更何况是火器?

以沈万三的家业,根本没必要冒这个险,他们怀疑再正常不过。

但也只是怀疑,他们又没有证据。

更何况,现在倭国大名都在疯狂扩张地盘,就算确定是大明在搞鬼,他们也不敢揭开这层面纱,他们都还指望大明的火器呢。

沈管家走后,许青洗了个澡,而后进了宫。

朱元璋知晓详情后,表示只要有钱赚就成,让许青酌情安排。

有了朱元璋这句话,许青也没了顾虑,心里开始琢磨起了别的坑人之法。

“倭国的事暂且放一放,现在开海通商才是大事。”朱元璋见他‘给给’坏笑,没好气道,“正式开海不过四个月,朝廷税收已经是去年两倍,这还是只在周围邻国贸易,务必得尽快将贸易推行至远洋。”

朱元璋是尝到了甜头,只尽快将摊子越铺越大。

“皇上莫急,现在生产力还跟不上,拿丝绸举例:要经过植桑、养蚕、抽丝、纺织等步骤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眼下还不是大开的时候。”

朱元璋也知道国家大事,不可一蹴而就,但一想到海商的巨大利益,他就心痒痒的。

“还需多久?”

“大概半年吧,等到红薯、土豆丰收,大明就不用再为食物发愁,可以安心搞贸易了。”

朱元璋对吃着脆甜的红薯很感兴趣,问道:“四弟,红薯一亩能产多少斤?”

许青想了想,后世红薯亩产普遍在六千斤开外,就算时代不同且种薯没有经过改良,但三分之一总有吧?

于是道:“两千斤左右。”

“两、两、两千斤?”

朱元璋呼吸急促,话都说不利索了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